发布时间:2025-02-21 17:47:29    次浏览
对于重庆楼市面临的现状、去库存压力等市场高度关注的问题,在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发布的《重庆市房地产开发“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支招。挑战《规划》总结了重庆楼市在“十三五”时期面临着五大压力。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和“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改革红利有一个逐渐释放的过程,房地产市场信心和有效需求有待重新积蓄。二是目前我市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建工程量偏大、商业性用房偏多,去库存任务仍然较重。“十二五”期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长29.8%,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同比增长31.1%,部分区县库存消化期长达一年以上。三是城市建设综合配套功能不完善,部分城市新开发区域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市政公用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数量不足、档次不高、布局不够合理,不能满足居民对公共服务日益提高的需求。四是房地产市场监管力量薄弱,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五是总体上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众多,实力较弱,经营单一,推进创新发展、复合多元化、跨界融合发展的能力不强。部分开发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偏高,经营陷入困境。机遇《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市房地产开发面临五大机遇。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为做好我市房地产开发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二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落地重庆,将使重庆获得更大的国家发展战略“红利”,有利于重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开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重庆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从而催生更大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增加房地产开发的新活力。三是国家相继采取出台和调整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棚户区改造等政策措施,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分层次、有差别的政策调控,稳定住房消费,将使房地产市场发展更趋平稳,为重庆房地产开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四是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功能区通过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必将释放各自特有潜能,由此激发房地产市场生机与活力,尤其是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高品质房地产将有新的拓展,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文化旅游地产、避暑休闲地产等功能地产需求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住宅的生态环境、配套条件、服务功能等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市场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为我市房地产开发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和契机。贡献在《规划》中,对于重庆楼市对经济的贡献,也给予了肯定。“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健康。”《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918亿元,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的150.7%,年均增长18.3%;累计新开工房屋面积32344万平方米,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的129.4%,年均增长-1.6%;累计竣工房屋面积 19567 万平方米,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的102.4%,年均增长12.0%。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市场规模有较大提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健康。经济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91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平均为25.9%;5年累计实现房地产开发增加值336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稳定在5%左右;5年累计实现房地产地方税收入1835.16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的36.4%。同时,房地产开发还带动了建筑建材、装修装饰、家具家电、日用消费品工业以及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物业服务、园林绿化等几十个产业的发展,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开发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型骨干房地产开发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初期,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3365家,2014年6月达到峰值 3631家。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房地产开发开发企业3169家,减少中小企业462家。其中一级开发资质企业53家,二级717家,三级601家。一、二级资质占比由“十一五”末的17.2%增加到24.3%,开发企业的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程度逐渐提高,成为全市开发的中坚力量。调控对于重庆未来5年的房地产调控方向,《规划》也进行了明确:按照“高端有约束,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调控目标,统筹处理好土地供应总量与结构、市场培育与规范、政府服务与监管的关系,调整房地产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把握调控节奏和力度,力求市场均衡,满足有效需求。一是注重源头治理,适度控制房地产开发量。结合全市不同区域市场发育情况,推进房地产用地的区域差别化供应。对住房供应明显偏多、去化周期未达到合理区间,或在建住宅用地规模过大的区域,暂停或延缓供应土地;要避免商业用地供给过剩,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在3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综合体供地,从源头上控制潜在库存。二是推动房地产功能转型。鼓励房地产企业将库存商品房特别是非住宅商品房改造为公共租赁住房、电商用房(办公仓储加工物流一体化)、都市型工业用房(轻加工研发型)和企业总部办公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打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创业创新空间和社交平台。对未预售的房地产项目,支持企业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申请合理调整户型结构和商住比例,鼓励有条件且有需求的地区将库存商品房改造为大型停车楼。对已供应的商业、写字楼用地,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转型用于国家支持的养老、旅游、文化、教育、体育产业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转型重庆未来要“死掉”上千家开发商,这些企业怎样才能转型发展?《规划》也指出了方向。一是鼓励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引导房地产企业积极开展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全国房地产市场竞争。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开发规模、较好品牌信誉的开发企业,打造一批总部设在重庆,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支持各类房地产企业延伸产业链,引导房地产企业与文化教育、医疗健康、商贸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探索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鼓励大型房地产企业由城市开发商向城市服务商、运营商转变,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促进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土地(项目)转让或股权转让方式进行重组。对长期没有项目开发的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及时清理,房地产企业无力继续经营,达到破产条件的按司法破产程序处置。涉及大量购房群众、造成重大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房地产项目,支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重组。鼓励有资信实力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开展规模化开发和集团化运作。对具备转让条件的开发项目,允许企业以投资、入股或转让方式进行合作,支持企业跨区域、多元化和品牌经营。推动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企业战略协作,积极组建住宅产业集团,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房地产企业资质管理,优化房地产企业质资结构,提升行业集中度。